而兼候胃者,则以五脏皆禀气于胃,五脏之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,必因胃气乃至,故胃气当并察也。 茯苓藏伏地中,为日最久,沉阴可知,故能降上炎之阴火,用茯苓正取其淡泄。
设无痰食,是为呕逆,则脉不应见滑,而又当见涩矣。沉脉似之,故曰法地。
所谓从足少阳至足厥阴者,乃从尺外至寸内也。其心刚,刚则多怒,怒则气上逆。
旧以缓属迟,盖缓兼两义也。以病由传经渐致,并非直中阴经,从无热证转寒之理,既有数滑之脉可据,则外证之虚为假虚,亦从脉不《内经》谓∶少阴所在,其脉不应。
钱氏七味白术散治中气亏损,津液短少,口舌干渴,或口舌生疮,不喜冷冻饮料,或吐泻后口干,最宜服。若得弦数紧涩之脉,则逆矣。
脉之行也,必气为之先。若脉乍大乍小,乍有乍无,忽而如平人,忽而如雀啄、屋漏、遐游、鱼翔,此鬼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