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治风湿者,发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风湿俱去也。 因火劫而致烦惊,治以桂枝龙牡,挽心阳之外越也。
此非在下之阴,格在上之阳,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,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。重者、着也,重着不移也。
少阴有吐利,厥阴亦有吐利;少阴有厥逆,厥阴亦有厥逆,少阴有烦躁,厥阴亦有烦躁,此合病而证同者也。世俗不审邪之所据,果在半表半里之间,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,及阴阳疑似之辨,总以小柴胡为套剂。
久而下利不止,将肠胃秽浊之物,如脓带血,尽随大便而下;热一日不消,利一沈明宗曰:此邪挟内湿凝滞血分,则便脓血也。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中虚寒,不能运化津液,聚而成唾,故唾日久无已时也,宜理中丸以温补其胃,自可已也。
倘利之而不利,火无从出,危矣。方有执曰:必自愈者,言俟其经行血下,则邪热得以随血而俱出,犹之鼻衄红汗,故自愈也。
恶寒身蜷而卧,虽系少阴证,而不至于死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